2025年03月31日
微信

钩沉|陈天恩——家族信仰的美好继承、践行与传承人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3月23日 22:08 |
播放

1999年,一篇来自陈巽美的文章发表于《传书》的双月刊中。文章的开头写道:“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廿六至廿九日,我有机会返厦门,参加我们陈氏家族的大团聚,并出席祖父陈天恩医生在福建东滨创办的泽覃学校七十五周年纪念庆典。感谢神!”

信仰继承者

陈巽美曾翻阅陈氏家谱和祖父陈天恩的自传,了解到祖父一生受伯公和美国宣教士郁约翰牧师的影响颇深。

陈天恩原名陈泽覃,后因信仰基督教而改名天恩。他5岁丧母,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不能回家,于是将幼小的陈天恩托付给伯公照顾。伯公45岁信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经、祷告。他经常走很远的路去传福音,哪怕步行二、三十公里能带领一人归主,也毫无怨言。伯公不仅自己热心寻求主,而且也影响和培养了陈天恩。每个主日清晨,陈天恩都会被伯公叫醒,一起唱诗、祷告。伯公在宣扬福音真理上极其火热,但却被当地同乡视为信奉“洋教”,遭到各种方式的侮辱与逼迫,甚至被逐出村子。他们只能被迫迁居安海。但十分感恩的是,当时的安海已经有能正常聚会的基督教堂了,伯公也可以在当地牧会、传福音。1856年,在伯公的带领下全家人信主。八十多岁时的伯公虽已失明,但仍在不断背诵诗篇,直到九十二岁去世。

1889年,刚满18岁的陈天恩进入了福建平和小溪医院的医校,成为郁约翰招收的第一批五名中国学生之一。从此,郁约翰就像陈天恩属灵的父亲一样,手把手地教导与培养了他。郁约翰前往鼓浪屿开设救世医院时,陈天恩继续跟随,一边学习一边协助推进医院的开办。在医院创办成功后,他留院做了郁约翰的得力助手 。陈天恩常向人提到郁约翰:“耶稣基督为人舍命,郁约翰医生则为我们中国人摆上自己,他实在是实践真理的真门徒。” 

信仰的践行者

当时的神学观念过度强调基要主义,许多人认为教会涉足社会工作,是华而不实的。但陈天恩却眼光独到而长远,在过去那个陈旧的年代里,他发起并践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人们对陈天恩的评价是:他个子小小的,人却很厉害。

首先,作为一名医生,陈天恩在厦门开设了一家“寿世堂”。由于他医术高明,在厦门很有声望。他虽是西医出身,却重视钻研中华传统医学,用西医的手法和技术研制中药,自创了一款针对儿童消化疾病的中西合成药“猪肚粉”。这款药疗效很好,一时畅销闽南,他每年将所得的收入大部分都奉献给教会。他自己却甘愿拿很低的工资,再回到救世医院协助自己的老师郁约翰。

在基督教界,陈天恩担任了竹树堂长老50年时间,处理过教会中各样大大小小棘手的事,忠心事主、慈心待人。多年后,有姊妹回忆说,自己在陈长老的教会上过主日学,那时候觉得教会很温暖,自己常常都不想回家。陈天恩也会送牧师和信徒一些信仰书籍,很关心大家的需要。他不仅匡助“闽南神学院”,后来还在厦门发起了“YMCA”(基督教青年会),任“厦门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青年会的会训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实际上就是鼓励青年人成为“仆人”领袖,像耶稣一样服事。在他任职的六年里,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厦门有史以来第一届运动会和环鼓浪屿国际游泳比赛等具有开创性的体育赛事。他为厦门早期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天恩非常重视参与中国的改革与进步。辛亥革命期间,他资助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活动。1911年11月,厦门光复后,“厦门参事会”成立,陈天恩与黄约瑟等十几人担任参事员,参与和管理厦门光复后的市政工作。1916年袁世凯复辟后,陈天恩因反对帝制,参加了第二次革命,遭到政府逼迫逃往菲律宾。革命成功后,陈天恩才重新回到厦门。 

此外,我国民族工业刚刚起步时,陈天恩就携手一些有志之士集资兴办了一批实业公司,比如“厦门淘化大同公司”“厦门电力公司”“厦门巴士公司”和“福建造纸厂”。这些工厂中,除1907年创办的“淘化大同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到了东南亚及香港等地外,其他均在公私合营时被收归国有。

此外,陈天恩还重视教育、热心办学。他于1922年独资创办了一所“泽覃小学”,免费招生,补贴穷苦学生日常费用。他的孙子陈宏涛 (现任菲律宾灵惠中学校长)在“泽覃小学”七十五周年纪念庆典中,代表陈氏家族述说了当年陈天恩办学的心愿:“祖父鉴于当时南安东滨乡的村民非常贫困,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又认为想要国家兴盛,人民必须受教育,于是开办泽覃学校,使乡人可接受基本教育,且有机会听福音,更希望他们信主后,能带领家人归向基督。祖父相信学生信主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好公民,使我们的乡村成为模范乡村。” 陈天恩就像约瑟一样,虽然曾经受到过家乡人的误解与逼迫,却不计前嫌,反倒施予更大的恩惠祝福了他们。

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带出生命。陈天恩还是个小孩子时就被自己的伯公与郁约翰带领走上了一条追随耶稣的道路。而他也成为了基督信仰极好的继承者与践行者。郁约翰是位医生,陈天恩就把高超的医术学到手并努力行医助人;郁约翰是宣教士,他就在教会做了长老并热心服事;郁约翰是美国青年会成员,他就在厦门推广了青年活动。

信仰的传承者

许多人都苦恼于“富不过三代”,做好家族信仰的传承是相当不容易的。但陈天恩的家族却不仅成为一个爱主的家族,还不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

当时在那个妻妾成群的年代里,陈天恩持守圣经中“一夫一妻”的教导,与妻子育有九儿八女。其中五名成为了医生。

陈天恩的子孙中有十多人成为颇有名气的医生。其中他的次子希佐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是儿科医生,曾开设“陈希佐诊所”,当时厦门人称他“希佐先生”。五子希礼从燕京大学医预科和协和医学院毕业,成为眼科医生,担任过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六子希和是华西大学毕业的,他是有名的牙科医生。七子希圣毕业于圣约翰医学院,是五官科医生。

三子希庆是陈天恩创建造纸厂最得力的帮手。希庆1919年从北京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192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毕业以后,在瑞士著名造纸厂实习研究。1929年任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厂长。

四子希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经济学,与妻子李锦英移居菲律宾后,李锦英创办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在内的灵惠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灵惠学院是一所高水平的基督教教育完整学校,是菲律宾最有名的教会学校。如今,陈天恩的孙子陈宏涛还在继续担任着校长职务。

陈天恩的长女锦端留学美国,学习西洋美术,回国后在上海中西女塾教授美术。

他的孙女陈巽美还回忆说,当初自己一心想去读圣经学校,后来也是在祖母的支持下顺利实现的。现今,陈氏后人已远超四百人,散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一位研究圣经专家、二位校长,还有许多神学院教授、教会长老、执事等。

虽然伯公去世了,郁约翰安息了,陈天恩也不在了,但他的大家族却依旧会举行每三年一次的家族团聚,其中两届就选在陈天恩信仰的启蒙地——南安和事业的发祥地——厦门、鼓浪屿。他们家族每次的团聚并非像大众的家庭聚会那样吃喝玩乐,而是一起去纪念历史、分享恩典、见证上帝向着他们家族的带领。陈天恩家族美好的信仰传承经历就是“爱上帝、守上帝诫命的,祂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这句话极好见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